‹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7 | 浏览: 944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6Rank: 6

妈豆
427  
宝宝生日
 
帖子
53 
1#
发表于 2013-8-22 18:29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本帖最后由 准爹上任 于 2013-8-22 18:30 编辑

       作为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人,虽然真正学到的知识不多,但我觉得自己的基本观点还是比较正确的。看到很多关于育儿的网上言论错误百出,这样教育势必南辕北辙。因此,我想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很不成熟,就当是一家之言。还请即将是,已经是或正在是人父人母的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有一些概念需要了解。毋庸置疑,心理学对于教育子女肯定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民众对于心理学的误解非常深。拿本人经历来说,本人多次被问询是否能看穿人的想法(你们当我是特异功能啊!)。心理学有很多分支,比如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其中有一些面向理论(如普通心理学),一些面向应用(如心理咨询)。对于育儿来讲,关系最密切的应该是发展心理学(含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也有较多涉及。


       既然知道了要关注发展心理学,我们就希望能从中学到有益于教育孩子的知识。现代心理学认同遗传与后天的双因素论。通俗的来说,一个孩子成不成才即要看先天遗传条件(爸妈给的,想改也改不了,会影响到生理情况、智商等),也要看后天教育培养(既有父母的作用,也有老师的作用,更有社会的作用)。


       拿大家很关注的智商来说,遗传条件是基础,孩子智商发展的基础取决于父母。一个智商高的孩子其充分条件在于父母智商高。但是,智商并不是生来就决定的,它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孩子出生后,智商一直在不断发展。发展程度直接取决于教育水平及后天社会影响。这一过程大约在个体青年后期基本稳定。这就牵扯到我想说明的常见的第一个误区:觉得自己孩子聪明的不得了。每次在地铁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夸自己五六岁的孩子这也会那也会。我不鄙视这种做法,因为小孩子需要鼓励与认可。但重要的是,家长心里应该有谱,这幺小的孩子智力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真的把他当个神童,难保以后不是方仲永。(拿亲身经历来讲,我小学初中天天被人夸的小孩不乏其人,到最后却有很多连大学也没念)。我想借此说明的是,不要太看重小孩子的智商问题,都是会发展的,人应该看得长远一些。我小学就是个中等生(爸妈还骗我是中上等,真的很感谢他们这么多年的付出),从来没拿过奖状(一次也没有,相比现在一些家长,孩子拿个奖状就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但我现在可以很自豪的说,我毕业于211工程大学。所以,我觉得,父母的心态很重要,父母是个豁达的人,我相信他们的孩子一定不会为了一点小事和他人起争执。智商就不该被看得太重。


       下面谈另一个误区,觉得小孩品德有问题(自己的或他人的)。经常能看见一些大人抱怨这个小孩怎么这么自私,那个小孩怎么那么喜欢欺负别的小孩……大人就是这么轻易地给小孩子贴上了标签。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他们的说法都武断了。孩子出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给他上颜色的正是父母、老师和这个社会。品德也一样。任何一个小孩都是没有过错的。他们的人格是在不断社会化中形成的。你总是恐吓他,他长大必然怯懦;你总是惯着他,他长大必然无法无天(参照李双江家的活宝);你总是用暴力,他长大必然只知道用暴力……只有你给他爱,他才会懂得关爱自己,关爱他人,才会充满人性。孩子应该得到的是错误的机会,如果孩子都不能去尝试,那这个社会的僵化可以想见到怎样可怕的程度了(扯远了)。人格大约在成年后定型,而且人格一旦形成,伴随终生,极难改变。所以父母应该做的,正是在人格定型前给孩子积极与正面力量。让孩子能有健康的人格。小孩子的品格是不会有问题的,因为他没有明辨是非的标准,他们需要大人的指引。


      先写这么多吧,待续。
已有 1 人评分妈豆 收起 理由
大懒小懒 + 50 写的很好

总评分: 妈豆 + 5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6Rank: 6

妈豆
427  
宝宝生日
 
帖子
53 
支持一下自己
编号A00258爱我吧!

硕 士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妈豆
19411  
宝宝生日
2011-09-16 
帖子
3458 
第二个误区的确是平时比较容易犯的
钱控控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

妈豆
3437  
宝宝生日
2012-11-01 
帖子
576 
觉得亲说的很对,我们也是在一边发现错误一边改进,和孩子共同成长,教育好孩子首先自己得做好榜样
可儿妈妈

硕 士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妈豆
31578  
宝宝生日
2011-10-15 
帖子
6015 
跟孩子共同成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妈豆
341554  
宝宝生日
 
帖子
31649 
准爹上任 发表于 2013-8-22 18:29
作为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人,虽然真正学到的知识不多,但我觉得自己的基本观点还是比较正确的。看到很 ...

欢迎,有一个爸爸哦,欢迎多跟我们分享早教心得!
晴朗的天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妈豆
100595  
宝宝生日
2009-06-17 
帖子
17368 

文昌星 妈网手机达人

多谢分享哦

Rank: 6Rank: 6

妈豆
427  
宝宝生日
 
帖子
53 

       好,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继续,接下来谈一下依恋关系。

       依恋对于儿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查了一堆定义(原谅我对于定义实在不感冒,记这种东西实在困难),依恋的基本意思是幼儿和他的照顾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幼儿与其照料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在幼儿与照料者行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他人和自我的心理表征。

       它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健康形成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日后能否与他人形成合理正常关系,乃至亲密关系。说得简单些,直接关系孩子一生的幸福。

       艾斯沃斯的经典实验揭示了依恋的重要性。通过实验,他将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安全型是健康的形态,而其余两者都是不健康的。

       安全型依恋的婴幼儿在母亲在场时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反应。多数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婴幼儿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

       反抗型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同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

       这样看来,早期依恋关系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及时地反馈。现在父母们一个常见的问题在于对孩子的不热心。抚养孩子是一个长期耗费精力的过程,它需要的是长期的专注与投入。因为于理来讲,个体生存的一个很大目的是保持基因延续,所以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与情来讲,孩子是人青年以后家庭幸福的来源,是至亲之人。

       在抚养过程中,如果婴儿的每次召唤,父母都能给予及时回应,那孩子就很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在长大以后,也很容易和他人形成稳定的关系。而不及时的反馈会让孩子长期缺乏安全感,渐渐变得冷漠,即回避型依恋,或变得充满矛盾焦虑,即反抗型依恋。

       我们由此可知,当孩子很小时,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耐心与细心。只有夜晚一次次醒来,一次次的喂奶,一次次的换洗过后,才能明白“母爱”与“父爱”这两个词的重量。在这爱中长大的孩子,一定会更健康更富于人性。

Rank: 15Rank: 15Rank: 15

妈豆
4073  
宝宝生日
null 
帖子
526 
学习了,谢谢

Rank: 6Rank: 6

妈豆
427  
宝宝生日
 
帖子
53 
       前一阵子,有父母问到我如何纠正孩子坏毛病的问题,于是我想到行为主义关于强化的那套理论。
      今天,我们简单谈一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教育孩子中的应用。条件反射这个词大家可能现在觉得都用烂了,但是在巴甫洛夫发现这一现象之前,人们从来就没有认真思考过条件反射这一问题,即一个刺激之后引来的是一个反应。斯金纳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就是当人做出一个行为后,如果紧接着得到一个强化刺激,则该行为重复出现可能性增加。斯金纳甚至将其用于揭示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婴儿叫妈妈后,母亲对其赞许微笑,婴儿得到强化学会叫妈妈)。
       于是,学习这件事就可以被简单地看作是可操作的一件事。给强化势必有反馈。虽然听起来觉得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理论被证明确实有效。
       下面我们就主要谈一谈四种应用方式:
       1.正强化:给一个正向刺激以使行为出现频率增加。举个例子,想让孩子学会自己睡觉,我们可以对孩子承诺如果他自己睡一晚上,就带他去欢乐谷(任何他之前和你提过的很想去的地方,视经济能力决定),这样当他真的自己睡觉,就马上兑现诺言带他去,他慢慢就能形成自己睡觉的习惯。
       2.负强化:撤销一个负向刺激以使行为出现频率增加。举个例子,孩子每个周末都参加补习班(以个人经历来讲,我当时就很讨厌补习班,自己被父母逼着去,最后也没什么“用”),他不想去,家长也累。可以和他约定补习的那一科考了XX分,就可以不用补习(补习现在对他来讲就是一个负向刺激)。当他考到了约定的分数,就兑现诺言,他为了以后不用去补习,还会努力学,慢慢的学习会成为习惯。
       3.正惩罚:给一个负向刺激以使行为出现频率降低。小孩子总是哭着吵着要玩具,实在嫌他烦,打他一顿(是真打,打狠了那种,不然不是惩罚,就像你上班迟到了被扣工资)。几次以后,小孩基本就不会再要了。这种方式立竿见影,但是副作用很显著,是最不应该运用的一种方式。
       4.负惩罚:撤销一个正向刺激以使行为出现频率降低。还是同一个例子,孩子每次在玩具橱窗前都挪不动步,这个时候不再理他是更好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积极关注就是一种正向刺激,社会人都希望自己被接纳,被爱。一旦失去这种爱,人就会很难过,很恐慌。这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惩罚。对于孩子无理的要求不妨采取这样的办法。时间久了,孩子自然明白道理,就算怎么哭,怎么打滚也没用,以后便只能按规矩办事。长大以后,才能掌握与人相处的道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行为主义这一流派,从华生、斯金纳到班杜拉(这哥们是唯一还在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师),他们都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理论。
先谈到这里吧。

Rank: 6Rank: 6

妈豆
427  
宝宝生日
 
帖子
53 

       今天简单谈一下守恒。这个概念大体可以归为认知的发展。
       在详细说明情况前,我想先举一个例子,我自身的例子。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对守恒印象深刻的原因。很多年以前(20年左右),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大小班我忘了),有一天,老师对所有小朋友提了一个问题。她先拿了两个杯子,一个矮胖,一个高瘦。然后她把相同体积的水分别倒在了两个杯子里,随后问小朋友哪个杯子里的水多。绝大多数的小朋友都说高瘦杯子里的水多。轮到我的时候,我说他们是一样多的。和我回答相同的孩子也有,但是很少。我的答案受到那些说高瘦杯子水多的小朋友质疑。
       讲这个故事不是想说明我早慧,只是想说明守恒确实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守恒概念大致如下: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对于守恒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是皮亚杰,一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守恒有很多种:数量守恒、长度守恒、体积守恒等等……儿童获得不同守恒形式的年龄是不一样的,最早掌握的是数量守恒(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9、10岁),最后是体积守恒(12岁)。
       数量守恒,就是说儿童对于物品的计数不随物品的排列状态改变而改变。比如对于很小的孩子来讲,大间距排列的10件物品看起来会比小间距排列的相同10件物品数量多。这是因为小孩子还不能提取数的概念,他的认知能力还很低。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数一数物品,让他在动用手、耳、口的过程中,提升其感知觉能力,进而提高其认知水平。
       长度守恒,也与前者类似。一根线的长度在拉直与弯曲的情况下,小朋友会认为他们的长度不相同。
       物质守恒是说同一物体改变形状后,物品本身属性没变化。这一点小朋友也是认识不到的,比如相同的压扁的与搓成球的橡皮泥,在小朋友眼中是不一样的。
       对于面积守恒,皮亚杰设计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等面积的纸板表示草地。假设有一只牛在上面吃草,草地上盖牛舍,共14间。一个纸板上牛舍是建在一起的,而在另一纸板上是散居的。问儿童,分别在两块草地的两头牛是否可以吃到一样多的草。
       其他守恒大体如前。
       我们发现,这些守恒的发展所经历的时间正是儿童小学所经历的时间。所以,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家长容易存在的误区,就在于以自己认识能力去揣度孩子的认知能力。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吼自己孩子“你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实际上,对于小孩子,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引导,让他们认知能力逐步发展。任何不尊重孩子的行为都会给孩子人格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如长期责骂孩子会让孩子怯懦)。守恒就是父母应该有的重要知识之一。

Rank: 5

妈豆
213  
宝宝生日
 
帖子
43 
感谢大大~~

Rank: 3Rank: 3Rank: 3

妈豆
87  
宝宝生日
2010-09-21 
帖子
13 
回复 准爹上任 的帖子

我认为纠正孩子的坏毛病,父母自身的榜样作用很重要。一个是自身的行为语言,再一个是遇到问题时的反应。这是其一。
其二,孩子从小就应该给他们树立规则意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现在有很多教育理念我认为也是误区,即给孩子自由。我认为所有自由都不是绝对的,如果不能形成规则意识,想干什么干什么,不仅家长的权威受挫,将来难以管理孩子,等孩子长大进入社会,生活起来也要困难重重。
再一个,关于孩子哭闹打滚要东西的问题。我在实践中感觉应该是“温柔而坚定”。不打你、不骂你,就是不给你。你哭你闹,我在旁边陪着看着。反正最后就是不能让他通过哭闹的方式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以上仅是实践中得出的一些经验,不成体系,欢迎探讨。

Rank: 6Rank: 6

妈豆
427  
宝宝生日
 
帖子
53 
木易幸福生活 发表于 2013-8-28 15:51
回复 准爹上任 的帖子

我认为纠正孩子的坏毛病,父母自身的榜样作用很重要。一个是自身的行为语言,再一个 ...

都是很对的说法。其实想教育好孩子看看李双江家就行了,他做的我们都不做,孩子肯定错不了。您所说的几条基本在他和他家儿子身上都有所体现了。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健康,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父母教给孩子这些,任何其他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做好。

Rank: 6Rank: 6

妈豆
427  
宝宝生日
 
帖子
53 
       今天谈谈早教。
       论坛里经常看到很多父母发帖询问上不上早教班?哪里的早教班好?我觉得有类似疑问的爸爸妈妈可以先看看下面的文字,权当是一个参考。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约就是国民政府时期咯,到现在也快100年了,如果有人想知道我们国家和美国差多远,可以参照这个实验,又扯远了),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利用一对同卵双生子A和B进行实验(简单说一下为什么用同卵双生子,心理学实验讲求控制一定变量,变更一定变量,同卵双生子由于遗传上的高度相似性,可以大致视为完全一样的被试,这样只控制环境变化就能得知环境是如何影响被试的),A从出生后第48周起接受爬梯及肌肉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B则从出生后第53周开始,仅训练了2周,就赶上了A的水平。
       格塞尔得出结论:儿童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于最终的结果没有多大的作用,而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这种动作的准备,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作能力如此,感觉知觉也相类似(可以参照昨天谈到的守恒)。
       我目前还没孩子,如果有,我不会让他/她去参加早教班,因为我爱他/她,我不想剥夺他/她快乐的权力,我希望他/她按着这个自然原有的顺序去进行。(呵呵,有没有黄老的感觉,道法自然,我还是信的,相信老祖宗留下的经验)

Rank: 3Rank: 3Rank: 3

妈豆
87  
宝宝生日
2010-09-21 
帖子
13 
回复 准爹上任 的帖子

我也赞同您的观点,早教班我也不会让孩子去上,看着那些小小年纪就整日奔波在各种课程之中的孩子,真心觉得他们好可怜,有那个上早教班的钱,不如带孩子去各地转转,还能开阔眼界、长长见识。

Rank: 6Rank: 6

妈豆
427  
宝宝生日
 
帖子
53 

扔下帖子好久没想到还有人在支持,我很感谢大家。
还是要简单说,心理学这个东西是很简单的东西,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自学心理学,都在不断学会解释、预测、控制他人行为,而以上三个动词也是心理学这个学科要达到的目的。
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年轻爸妈们现在该学会的,在座的多数都是80后,以及90后(本人90后……有砖头请轻拍),我们在这个多元的时代,不该再像上一辈那样靠着经验、意气、蛮干来教育孩子了,所以,大家多多交流分享,掌握心理学教育孩子于家庭是幸福,于整个国家是民族素质的提升。
麦穗娘

硕 士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妈豆
41856  
宝宝生日
2015-01-01 
帖子
6500 
写的真好啊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原创!!!从心理学谈谈我对子女教育的误区及改进的看法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73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2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