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2 | 浏览: 1043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果缤纷

白银长老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妈豆
-6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23085 
1#
发表于 2009-2-15 10:45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误区一: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 造成后果:宝宝容易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 挽救措施: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当立即双手环抱宝宝腹部,使之背紧贴你的腹部,用力挤压患儿腹部,同时使之弯腰,反复几次,以期排除气道内异物。如果无效,立即送医院。
果缤纷

白银长老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妈豆
-6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23085 
误区二:给宝宝干吞药片 造成后果:干吞药片容易使药片停留在消化道而损害消化道黏膜。 挽救措施:喂药时一旦发生呛咳,应立即使宝宝的头略低并偏向一侧,同时用空心掌叩打背部,防止吸入肺内。
果缤纷

白银长老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妈豆
-6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23085 
误区三:没有依照指示在吃药前摇匀糖浆药剂或者任意用饮料服药 造成后果:一些糖浆类的药物是把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放一段时间药物会沉淀,不摇均会导致药水的上2/3浓度低,而下1/3浓度高,服药达不到有效作用。这一点对于混悬液制剂(如吗叮林混悬液)尤为重要。此外,有的家长会错误的让宝宝用饮料服药。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质,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或使糖衣提前溶化,不利于胃肠吸收,某些碱性药物更不能与果汁同时服用,因为酸碱中和会使药性大减;用牛奶给宝宝服药,牛奶中含蛋白质、脂肪酸多,可在药片周围形成薄膜将药物包裹起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牛奶及其制品中含有较多的钙、磷酸盐等,这些物质可与某些药物生成难溶性盐类,影响疗效。 正确的做法:糖浆类的药物在应用前一定要摇均,后倒入量杯里,按照具体的毫升数让宝宝服下。干糖浆和冲剂服药尽量用温开水送服。
果缤纷

白银长老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妈豆
-6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23085 
误区四:喂药时不要欺骗宝宝说药物味道就像糖果一样 造成后果:宝宝会误以为药和糖是一个概念,误以为药是糖而乱吃。 正确做法:你应该教育宝宝要遵守服药的规定,就像教育宝宝不得玩火一样。让宝宝记住“只有在父母的许可的情况下才能吃药。”如果对宝宝说一种药的口味“不错”并非不可,但是要提醒宝宝只能服用大人给他的药品,同时将所有的药品放在孩子无法拿到的地方。
果缤纷

白银长老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妈豆
-6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23085 
误区五:父母根据自己的经验盲目用药及滥用抗菌素 造成后果:90%以上的婴幼儿常见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由细菌引起的感冒只有10%左右。很多时候一些小毛病,如喉咙不舒服、流鼻涕、轻微咳嗽之类仅是普通的感冒,只需要多休息、多喝水及口服维生素C就会很快痊愈。很多抗感冒药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且是药都会有副作用的,父母切不可胡乱给宝宝吃药。尤其是抗菌素,有些父母单纯地认为抗菌素就是消炎药,也有些家长惟恐孩子生病,只要稍有不适便给其服药,名曰“预防”,殊不知过多地应用抗菌素非但起不到作用,有可能还发生损害。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宝宝的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奎诺酮类药物会影响软骨的发育;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 正确做法: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菌素
果缤纷

白银长老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妈豆
-6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23085 
误区六:任意加大或减小药量 造成后果:家长是宝宝用药的执行者,有些家长求愈心切,认为加大用药剂量能使病症早日获愈,便盲目给宝宝加大服药剂量,也有些家长给宝宝重复用药或同时用多种药物。其实,服用药物的剂量越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甚至会导致宝宝发生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 有些家长则过于谨慎,害怕宝宝服药后出现副作用,便随意减少服药剂量,殊不知,药物剂量过小,在人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就不可能发挥最佳疗效;还有些家长给宝宝服药随意性很大,想起就服,忘了也无所谓,结果不但治病效果欠佳,而且还容易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还有些家长在给宝宝治病时耐不住性子,一种药物才用几天,甚至几次,因见不到明显效果,便认为该药效果不好,于是频繁更换药物,其实,频繁更换药物不仅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使治疗更趋复杂化。 正确做法:一定要按照医嘱服药。
果缤纷

白银长老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妈豆
-6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23085 
误区七:滥用成人药物 造成后果:大多数的成人用药都不能用于小儿的。有的父母认为:宝宝就是比成人的体重小,成人吃的药只要减量就行了,这是不对的。凡药三分毒,婴幼儿的肝脏解毒功能弱,肾脏的排毒功能也差。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对于肝肾功能尚不成熟的婴幼儿来说可能就是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可引起小儿耳聋,肾脏功能损伤;喹诺酮类可引起小儿软骨发育障碍;磺胺类可引起小婴儿黄疸,肾脏功能损害;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症,粒细胞减少症。 正确做法:一定要给宝宝服用儿童专用药物。
果缤纷

白银长老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妈豆
-6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23085 
误区八:盲目应用退热药 造成后果:婴幼儿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所以退热药的应用时机是很重要的。婴儿退热药中的有效药物浓度比孩童配方来得高,有些药物婴儿服用的量超过孩童配方的3倍之多。这样做的原因是婴儿对药物的吸收力相对较小,并且更容易将药吐出来。 正确做法:仔细阅读药瓶、药盒上所有的标贴指示,特别注意是“婴儿配方”还是“儿童配方”。 温情提醒:新生儿慎用退烧药。新生儿及婴儿比较容易发热,这是因为新生儿和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保暖、出汗、散热功能都较差。当生病、环境温度改变或喂水不足时,都会引起发烧,如果此时随便服用退烧药,往往会招来大祸。有的新生儿在误服退烧药后,会出现体温突然下降,脱水,皮肤青紫,严重者还可出现便血、吐血、脐部出血、颅内出血等,甚至会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因此,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小儿退热片、APC等)是新生儿的禁用药。 正确的做法:处理新生儿发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退烧,如打开包被暴露肢体、用浓度不超过30%的酒精擦洗颈部及手脚掌心、枕冷水袋等。应注意的是,体温一旦下降应立即停止降温,否则将导致体温不升。此外,婴幼儿的发热,如果不超过39℃,即往又无惊厥史的,可多喝水或者物理降温。超过39℃或者防止惊厥时才能吃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扑热喜痛或者布洛芬。
果缤纷

白银长老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妈豆
-6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23085 
误区九:过长时间吃药 造成后果:有可能延误有效的治疗期或者使疾病恶化。 正确做法:吃某些药已两三天还未见好转,便应该不要再吃了,很可能宝宝的病症非表面看来那么简单,须尽快带他去看医生。
果缤纷

白银长老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妈豆
-64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23085 
误区十:擅自分享处方药 误因分析:如果你家宝宝上个月用剩了一些眼药水,现在邻家的小弟弟也得了同样的眼病,为什么不可以用那瓶剩下的眼药水呢?首先在上次使用时,药水的滴管可能已受到了污染;其次药物有可能过期了。另外,看上去症状相同的病情却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正确做法:既使同一个宝宝得了和先前完全相同的病,在给宝宝使用相同的处方药之前,也要请医生检查,告诉医生你手头现有的药品,让他来作判断。
宝宝妈妈

白银长老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妈豆
37758  
宝宝生日
2008-10-30 
帖子
16170 
学习喽~
迹忆mw10038

济南团长组

妈豆
31239  
宝宝生日
null 
帖子
11696 
不错,收藏了~~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妈豆
2139  
宝宝生日
2008-09-09 
帖子
1896 
这个问题很严重啊,学习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给宝宝喂药的10大误区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73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2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