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书,偶遇方柏林(南桥)的《呀,美利坚》,作者是一位美籍华人,教育学专业并且养育了两个孩子,他剖析中西教育的异同时的理念和实例不乏精彩之处。
在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他参加了一次学校家长会,“老师叮嘱了一句,不要怕他们犯错误,因为这是他们学习的机会。”芭蕾舞班的全体学生为家长们演出了全本《唐吉坷德》芭蕾舞剧,长达两个小时,老师唯恐家长看到错漏百出忍不住指出来,所以特意提醒。作者相信老师的“容错”避免了打压兴趣,挫伤创意,窒息发展。
容错,放纵初学时的过失,忽略细节上的错误,这正是我教子的秘笈之一。汉字的形、音和义的结合对于幼童来说有无穷的诱惑,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要征服它们,要像大人那样捧着书籍津津有味地阅读。当孩子通过成人世界有意或无意之中的教导学会了一些字之后,会去猜测着读懂遇到的其他文字,这个时候与他拾得了若干石子之后遇到了一枚新的石子,品评、鉴赏、玩耍和取舍没有分别,都一样充满了新奇和快乐。
但是,此时你说他这里错了,那里也错了,于是他的勇气锐减,乐趣全无,主动探索嘎然而止,等待的是你去教他“正确地”认识一个个的字,学习也就转化为一个漫长的、伴随失败的同时也是低效率的过程。
我的儿子认识的前300个左右的字是我教给他的,时间是在他1岁10个月后的两个月内,自此他就开始了读书识字之旅。他看到大人有时间就找本书过来,说“讲书吧,讲书吧”,在大人读书的过程中,他眼睛在书的文字上游动,默默地分辨那些自己先前不认识而这一次听到的字。电视剧结束后的字幕会显示出演员的名字,他正好补上知其音而不知其形的字。他还会翻看新华字典,用相邻字的读音来替代生字的读音。自己读书时,他会用猜测、推断来弥补识字的不足。错误是经常地发生的,比如他会将“尸体”读为“户体”,将“牛骨”说成是“牛肚”,将“大脑会思考”读为“大脑会思套”,而那些因为读不懂而略过,以为读懂其实误读之多更是可想而知的了
我们给他读书的时候会读出正确的音,但是基本上不纠正他的错误。我们不忍心看到他将书报上看到的故事、儿歌兴致勃勃地说给我们听的时候,反被纠正而带来的失望情绪。当然,我们也超前地明白一个道理,大量听读是他消弭细节错误的利器,不用我们去教,他自然而然地就会用新的正确代替旧的错误,只要他乐此不疲就好。在积极主动接触书报同时大量错误无人刻意纠正的过程中,我儿子用不到两年时间认识了数千个汉字,突破了自由阅读瓶颈。单位同事曾询问是谁教他认识这么多的字呢,他回答说:“是我自学的”,自信与快乐溢于言表,我相信这将伴随他的一生。
自己发现错误,自己纠正错误,其中的快乐难以言喻。例如你新到一个城市,相比由亲友带路游玩,自己按照地图和旅游攻略去探索,你更能记住这个城市的道路、品格,那些走错的路,问错的人,预期外的景致都会被你津津乐道,也将被深刻记忆。隐忍住自己的“聪明”,不去指出别人的错误是挺难的,但既然不怕犯错,勇于试错,在错误中成长是我们自己生命的动力,我们为什么不给亲爱的孩子这样一个机会呢?
世间万物皆有规律可言,依循规律就可以获得最大的自由。在庖丁手下,刀在牛的骨缝之间游刃有余,没有障碍。儿童教育也是如此,宽和,耐心,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进取心,精准地把握住容错与纠错的度,你的孩子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就能够享受快乐,远离挫败,潜能也就必然会释放出来。
|